图片
图片
图片
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,被公认产生于公元964年前后的后蜀,从时间上算也是宋代初期。在这之后几百年内,对联发展非常缓慢,历经宋元明和清初,涌现出来的作者和作品屈指可数。清中叶之后,对联迎来繁盛时期,创作和应用进入高峰。从那时起,对联真正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被人熟知并流传至今。
虽然远远不如诗词作品那般浩如烟海、璨若星河,但对联创作在高峰时期的成就也称得上斐然大观。在优秀对联作品遴选与鉴赏方面,出生于清末的吴恭亨可谓是独树一帜。他编选的《对联话》收录历代联作近三千副,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清末民初的作品。这些联作大多是耐品耐读的对联佳作,涵盖了当时成熟的题署、庆贺、哀挽、杂缀、谐谑五大类作品。
在吴恭亨眼里,什么样的对联作品能称得上优秀之作呢?我很认同湖南理工学院任先大先生在2003年6月发表在《湖南社会科学》的一篇文章《论吴恭亨<对联话>及其理论价值》中的观点,他认为吴恭亨散落在《对联话》中往往只是只言片语的对联批评却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。这些对联批评系统归纳起来,就构成了吴恭亨判断一副对联作品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。
总结起来看,吴恭亨认为一副优秀的对联作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:
一是要切题。他认为“予论文谓无他求,肖题耳”“凡文之工者,无他谬巧,曰肖题,作联亦然”,而作联立意要“不能搬向他处”“不能移向他题”。
二是要自然。他主张联语应该“洗尽铅华”,用典要“如调羹用盐,不见盐而有盐味”“不露一丝斧凿痕迹”,“嵌字亦能不着痕迹,故佳。”
三是要创新。他在书中经常提到“洗尽庸常”“洗尽铅华”“摆脱陈言”“扫尽一切习惯语”“扫尽一切门面语”“语与意都未经人道”等。当然他也认为“词藻思想两难革新”。
四是要有思想。他认为联作应该“情文并茂”“情文相生”,对联创作“贵有词采,尤贵有思想。”
那么在当今时代,遴选对联精品应该基于什么标准?我认为,既然对联是传统文学样式的一种,首先就应该当遵循传统文学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,诸如形式工稳、表达得体、立意不俗。而对于这些基本要素更高层次的要求,就如上述吴恭亨在《对联话》中提出的要求一样,要出乎天然、洗尽铅华、情文并茂、不能移易。在多年的创作和研究中,我们一直秉承着“对联创作的文学性”来引导作者创作和选择佳作。我认为这些要求是评判一副对联是否为精品的基本要求。试举几例:
海宁观潮(金锐)
云雾古今愁,恍见其白马素车,吾亦悲歌三击筑;
江潮天地客,试来此听涛问酒,谁同轻舸一浮生。
莫愁湖(寂寞西风)
英雄虽不以成败论,但是英雄,总忧成败;
儿女故未关湖山事,如非儿女,空老湖山。
偶拾(谢青堂)
山抛日月聊相戏;
石证春秋只不言。
上述三副联作都是很好地满足对联传统文学属性的优秀作品,令人读来口齿噙香,颇耐回味。
当然,创新也非常重要。不仅是对联,诗词曲赋等文学样式都应追求创新。而在当今时代,我认为对联创新至少可以做到这几方面:
一是题材创新,要能够顺应时代用对联表达新事物。我们用对联来咏高铁、咏飞船、写咖啡、写新时代的面貌,无疑这就是创新。而如果能用文学性的表达把这些新事物写好,这就是精品。
乘高铁口占一联(杨强)
晏坐倚窗帷,看倏尔山,倏尔水,便恍惚列子凭虚,长房缩地;
劳生为逆旅,想无端北,无端南,但消磨风尘一轨,日月两梭。
作者通过对联描写坐高铁的感受,既体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,又把个人情感融入进去,让读者深有同感。
头发(莫非)
若春云来马嵬坡前,隐隐何堪柔绕指;
拟秋草立岳家坟上,苍苍犹作怒冲冠。
咏物联在古代很少见,而当代非常常见,算是题材上的创新。作者咏头发,用的是传统的典故,表达的是当代人能够感同身受的寄托和情感。这就是传承和创新的有机融合。
二是思想创新,要把当代的价值观融入到对联中体现出新时代风采。很多人反对“泥古”,我认为这种“泥古”指的是陈旧的思维、价值观。对联创作要体现出新的生命力,必须以传统之“形”写当代之“神”,这便是创新。
王昭君(陆天泓)
骚情何必多,比大漠中原,小女子自知冷暖;
颂论直须少,使高居远定,上将军岂让琵琶。
古人写王昭君的诗词作品很多,大都是替王昭君诉说委屈与哀愁。而作者却写出自己的见解,让人耳目一新。
雾(无穷江月)
入眼原非真混沌;
向前或是大峥嵘。
传统意象里雾往往是模糊、迷茫的代言,而作者运用哲学观点来立意,一句“向前或是大峥嵘”颇含辩证思维。
三是实用创新,要更加深入挖掘对联在当代的实用价值。对联文体区别于诗词曲赋的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实用性。无论是作为题署、贺挽之用,还是题赠、宣传之用,都体现出对联的实用价值。能够把供实用之用的对联写出文学性而又雅俗共赏,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创新。
红日轩(潘可玉)
每见升平日;
应多大有年。
此联是为威海华夏城红日轩写的一副联作,作悬挂之用,这就是对联最广泛的实用性体现。当今很多地方都在复兴传统建筑或者传统名胜园林等,而对联与书法结合成为这些名胜建筑审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。
贺荆楚联坛公众号(高寒)
是崔颢遣怀豁目之楼,郁郁晴川,岂仅大江浮暖日;
占屈原呵壁问天之地,渊渊学海,早知斯楚有新材。
当今很多机构、组织、平台等在成立或者周年纪念的时候都组织征集创作贺联,已经成为对联展示魅力的非常重要的场合。此联作者写联贺对联公众号成立,那就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。
我们在遴选当今对联精品的时候,所把握的基本原则就如上述所说的几个方面。简而言之,一副好的当代对联既要传承其作为传统文学形式的基本属性,又要融入当下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。做到不做作违和,而自然融合。只有这样,对联这种文体在当代才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。
(本文入选《2024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发布暨中华诗词学术交流会论文辑》)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